教学动态 | 李雪莲副教授讲授《新诗选读》教学观摩课

1

Body

 

4月13日下午,中文系(珠海)李雪莲副教授于珠海校区讲授《新诗选读》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主题为“新诗的成熟”,围绕冯至及其作品《十四行集》展开,从冯至简介、冯至诗歌创作的重大转变及原因分析、《十四行集》之二六、二的细读、关于《十四行集》的评价四方面进行。

 

Image removed.

 

首先,李雪莲老师对冯至的家世、留学经历、创作、译介与学术研究贡献等进行简要介绍,并带领同学们探析冯至的诗歌从1920年代的青春抒情转变到1940年代咏叹人生万物的沉思之作的原因。在几个原因中,里尔克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对冯至产生了尤其重要的影响。李雪莲老师通过对里尔克的诗歌《严重的时刻》,及其《给青年诗人的信》、小说《布里格随笔》中重要内容的展示与讲解,使同学们直接体会里尔克的生命-存在观,并引用解志熙老师在《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书中的分析,指出里尔克“以生命存在在空间上的敞开性超越生命存在在时间上的有限性”的观念,“诗是经验”的艺术观,认真、忍耐的工作态度,对他人和外物的爱与承担,也成为冯至的生活态度与艺术态度,这也启发了同学们。

 

在文本细读环节,李雪莲老师选取《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为切入口,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吴晓东老师会指出这首诗对理解整部《十四行集》具有导向作用。李雪莲老师首先引导同学们思考诗中“熟路”“生路”“新的岛屿”的含义,随后在解析的过程中指出诗人由无意中走生路——这件日常小事引申出一个命题,即“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重新去发现”这个世界,包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自己,这是成为诗人的要求,也是对我们一般人的提醒。这也正是冯至整部《十四行集》的特色,以“新的发现”的眼光和惊喜去观照常人眼中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事物。

 

另一首细读的诗为《十四行集》中的《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李雪莲老师一一指出诗中的关键词语,逐一分析诗中“时代”“自然”“未来的死亡”三个层次的内容,向同学们指出冯至如何以蜕化观念代替死亡观,以及诗中主动选择、主动承担的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出诗的末节应该化用了钱起的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然后参照朱光潜对钱起诗句的相关分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较为难解的末节。

 

课程接近尾声时,李雪莲老师指出解志熙老师对《十四行集》的评价与定位准确中肯,冯至的《十四行集》把中国新诗提高到了可与中外经典诗歌相媲美的水平,鲜明地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此外,李雪莲老师还指出,冯至的《十四行集》不仅代表“新诗的成熟”,也说明新诗中开始出现了中年的诗,沉思的诗。

 

课程最后,李雪莲老师以里尔克“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人生态度与同学们共勉,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展现对本次课程的认可。在课后的交流环节中,李雪莲老师亲切地与参与听课的青年教师交流想法,分享经验。至此,本次《新诗选读》观摩课圆满结束。

 

一直以来,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着力打造“金课”。未来,我系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